二战结束后,朱可夫为何迅速失去在苏联政治舞台上的地位?有观点认为,胜利阅兵中朱可夫取代斯大林检阅三军的事件,可能是触发这一变化的导火索。对于一位67岁的老人来说,要骑在马背上完成整场阅兵,的确有些危险。斯大林无法亲自上阵,朱可夫便自然成为了合适的替代者。然而,在阅兵场上的朱可夫,表现得有些过于张扬:每经过一个方阵,他都会停下来,接受士兵们的欢呼和致敬,甚至显得有些耀武扬威,刻意展示自己的权威。
众所周知,斯大林是一位极为精于操控局面的领导者,能够让朱可夫登上如此重要的职位,斯大林无疑对其给予了极高的信任。换句话说,站在斯大林的立场上看,他从未怀疑过朱可夫的忠诚,而是依据朱可夫的价值来决定是否继续依赖他。
然而,二战结束后的局势发生了变化。当时苏军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1200万,随着战争的渐行渐远,苏联高层面临的挑战并不仅仅是如何处理庞大的军队,更令人头疼的是如何安置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事统帅们。斯大林深知,如果无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,必然会在权力核心引发一系列严重的连锁反应。为了避免这一情况,他采取了既满足将领们的虚荣心,又尽力将兵权从他们手中剥离的策略。
展开剩余75%与朱可夫的情况不同,尽管在某些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,许多同僚却能理解高层的考量,并乐意接受新的安排。即使是一直心中充满不满的科涅夫,也没有表现出太多反抗。然而,朱可夫却并不愿意服从这种安排。
苏联红军的创建历史充满了曲折与艰难。最初的苏军是一支杂牌军,成员包括工人、农民、从沙俄军队改编的官兵,甚至还有被政府收编的土匪等。尤其是在缺乏足够的军事人才时,政府不得不吸收大量“即战力”,其中包括一些忠诚于苏维埃政权的旧俄军官。虽然军队的许多高级任命最初由苏联革命的领导人托洛茨基负责,但他始终对这些旧俄军官心存戒备,生怕他们在不利时刻反叛。
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:德军对苏联的政委恨之入骨,每当俘虏苏军官兵时,首要任务便是将政委们找出来逐一处决。在德国人看来,政委们根本不配被视作军人。然而,历史对苏联政委的评价存在很大误解。事实上,他们是英勇的战士。苏联高层本希望通过政委加强对士兵的思想控制,但在战局不利时,这些政委往往冲在最前线,伤亡率远远高于其他兵种。直至1943年,最高指挥部下令禁止政委随便冲锋。
朱可夫之所以能够屡次挽救局势,除了他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,还因为苏联高层根本没时间与他争执。像麦赫利斯这样的高级政委,带着大本营的命令巡查各战线,回来后将军官们的“黑料”悄悄报告给斯大林,而斯大林对此也不作过多追究。总的来说,虽然苏军的二长制政委制度对基层官员有一定的影响力,但对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几乎无约束力。
随着批斗会的召开,反对朱可夫的声音像海浪一般涌来。最先站出来为朱可夫辩护的,竟然是与他有过矛盾的科涅夫。随后,罗科索夫斯基和华西列夫斯基等人也纷纷支持朱可夫。面对这些敢言的军人,政治人物显然无法与之抗衡。斯大林并不担心处理掉朱可夫本身,真正让他担忧的是,若轻易罢免朱可夫,会激怒背后庞大的军方势力;而如果纵容朱可夫,给予他更多权力,又可能刺激更多军人要求同样的待遇。将过多的功勋军人安排到权力核心,插手政治,显然是极其危险的。
然而,斯大林的判断没有错,只要朱可夫还保持“朱可夫”的本性,他永远不会满足,胜利之后他会继续寻求下一个目标。事实上,朱可夫本有机会适应局面,低调行事,按部就班地在领导后面走。但谁能想到,经历过一次生死劫的朱可夫,似乎并未吸取教训,反而变本加厉。他不断打断赫鲁晓夫的讲话,甚至当众“指导”赫鲁晓夫进行干部任命。凭借自己在战争中的功绩,他变得愈加肆无忌惮,最终彻底激怒了赫鲁晓夫。而赫鲁晓夫不像斯大林那样懂得保全面子,直接将朱可夫彻底打压,甚至连一个偏远军区的司令职位都不再给他安排。
发布于:天津市